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什么遗传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病又称镰刀状细胞型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红蛋白病,因β-肽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构成镰状血红蛋白,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引起慢性局部缺血从而导致器官组织损害。主要通过输血、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纯合子患者预后较差,杂合子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该图片由注册用户"心灵密语"提供,版权声明反馈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红蛋白病,因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代替,形成了异常的血红蛋白S(HbS),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HbA),氧分压下降时血红蛋白S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成为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即镰变现象)。镰变的红细胞可发生溶血、堵塞毛细血管等,引起相关症状。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临床表现
患者刚出生时,因胚胎血红蛋白(HbF)比例高,镰变现象不明显,3~4个月后才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及黄疸,6个月后可见肝、脾大,发育迟缓。因镰状细胞在微循环内淤滞,造成血管阻塞及受累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生的骨痛、胸痛和(或)腹痛、血尿等,称为疼痛危象,可在疾病过程中反复出现。若大量血液滞留在肝、脾,将会出现肝脾进行性肿大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微小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和炎症反应,可引起手足关节肿胀、充血、疼痛,称手足综合征。此外,镰刀型细胞贫血病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而出现智力低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治疗
1、患者有疼痛危象、感染等情况时,可输血治疗,同时注意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
2、羟基脲可以减少疼痛危象和需要输血的次数,还能降低胸部综合征的发作频率。
3、补充叶酸能降低增高的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4、患者可有血栓形成前状态,使用双香豆素可减少其发生。
5、骨髓移植等可挽救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预防
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有携带者都应该进行遗传咨询。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风险低,结果可靠,可以作为产前诊断的依据。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买得易 买得易网 网上购物大全 双子座 巨蟹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天蝎座 摩羯座 双鱼座 网上购物大全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天秤座 天蝎座 射手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2-05-11 1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