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国琳 台湾宜兰人,跨领域工作者。从小在单亲妈妈的裁缝机底下长大,曾协助台湾服装设计师古又文及陈劭彦登上国际时尚舞台。踏入时尚圈之前,在艺术界打滚多年。在琉璃工房工作期间深受首席执行官张毅说过的一句话:“只有文化,才有尊严!”影响,对文化保存与推广存着使命感。在大趋势画廊工作时,协助当代艺术家如李再钤、庄普、吴天章、陈界仁等相关展览策划及作品销售推广,对艺术的广度、深度以及艺术市场有更全面的了解。
具有商学、媒体研究及艺术设计的学术背景。曾与摄影前辈谢震隆、翁庭华学习传统摄影及暗房,喜欢庶民文化的生命力,怀念小时候在戏棚下观看野台布袋戏及歌仔戏并且吃着把噗的童年。英国留学期间为欣赏英超联赛 (FA Cup),在南安普敦足球俱乐部球场担任清洁人员。
专长:艺术与时尚策展、时尚艺术经纪、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研究、跨领域合作、品牌管理与整合行销、传统及当代摄影。
评审委员专业度及产业知识不足的-计划评审与咨询乱象 曾听某一位设计师团队说,在参加某地方-单位品牌补助初审面试阶段,一位评审委员开头第一句话就说,“不好意思,我对时尚产业不懂……请教一下你们为何去巴黎时装周而不去别的时装周接单?”没错,这位评审很诚实,也很实在,因为他不是产业的,但不解的是,既然不了解,为何请他来评?其实原因在-品牌补助计划是要审查跨不同产业类别。
也曾听到另一个团队成员说,委员有问他们,“请教一下你们品牌和时尚产业的关联性?”似乎身边不少申请中央或地方-补助案的人,都遇过问很奇特问题的委员,有位设计师,遇到评审委员问一个有趣问题:“请问你如何证明,为何某某时装周,是四大时装周之一?”还有一位设计师说:“有位评审对Showroom、Tradeshow都不清楚,还来指导我们怎么做市场推广,真是无言,完全搞不懂-找他们来当评审的理由。”这样奇怪问题,对设计师完全没帮助。
其实像文化部相关重大补助或标案计划,都会努力地希望找专业人士进来,有些人因工作繁忙,无法参与,有些则不想与-打交道而婉拒,有些更表明不想介入标案单位之间的你争我夺,选择中立。-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了一些非业界,但又有点相关的学者或民间专家,来当评审或是咨询委员。
一位曾担任过-单位辅导计划专案办公室的朋友也直说:“-计划补助及标案计划很多,有些评审委员因为自身事业、或学校工作繁忙,感觉到现场听简报才知道计划单位在做什么,十分钟简报及十分钟回答,定生死,不是好现象,因为有些人计划写很仔细,不熟提案简报流程,有些人则舌灿莲花,饼画很大,但可行性很低,最怕就是被这种单位迷惑,但若要找民间专业人士,就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况,毕竟这些评审又不是闲闲没事,都有自己的事要做。”
能改变的方式,唯有大量成立-各文创产业单项专业NPO非营利组织,把经费预算拨到对的单位执行,才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持续发生。
国际产业市场知识掌握不足,似乎是台湾许多产业的通病 《镜周刊》2018年曾踢爆的时装周首席彩妆师事件,未被踢爆前,被一些无知媒体捧上天,在学校演讲、上电视专访,甚至出版社差点帮她出书,同样被誉为台湾之光,结果很多照片,只是去时装周后台实习而已,只是透过大玩文字游戏,借由无知的媒体来包装自己,完全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一位年轻女孩。
其实某些人,就是吃定记者懒得查证,对国际产业无知,深觉只要自己提供新闻稿,某些较懒、较嫩的编辑或记者,便会信以为真,上钩,记者也会照着对方提供的新闻稿,一字不漏登出,有些人在脸书夸大自己的经历,众人也信以为真,纷纷按赞,报导愈来愈多,久了,假,也会成真。
这种情况,举不完,各行各业都有,原因是出在哪里?不就是对产业生态专业知识不足,善心的媒体朋友,反而成了帮凶,被有心人士利用了。
民众或-单位也是看媒体报导,信以为真,跟着吹捧,但当被抓包时,就如那位时装周首席彩妆师,把责任丢回给媒体,是媒体乱报,错都别人,自己无辜。夜路走多终见鬼,台湾懂产业的人很多,而且很多国家都有优秀的台湾工作者,什么风吹草动,私下都会交流,网络世界如此发达,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不过有些人看起来是真的对国际产业的生态不了解,才会闹出笑话。
我们来看2018年一则无心插柳的新闻,郭彦甫被媒体报要去卢浮宫展出,同样被媒体誉台湾之光,不过随后就有学术界及艺术家跳出来说,Carrousel du Louvre,就是复合式地下商场,只要支付场租,任何人都可在该处办展,闹得沸沸扬扬。
郭彦甫也正面回应说,这次展出是博览会形式,只是地点刚好位于卢浮宫,“我也是艺术家,我支持他们的论点。”卢浮宫英文叫Louvre Museum,而Carrousel du Louvre是地下扩建的大商场,时尚界知名的Tranoï、Zip Zone Paris商展,都在Carrousel du Louvre举办,这个商场也可以看到各式时尚、美妆、美食品牌在这办活动及开店,很多时尚活动也在此举行。
资深艺术家黄铭昌以四年前的一篇报导表示:“Carrousel du Louvre是开放外界租场地办展的展厅,长久以来被中国人当渡金池。”所以未来当我们若再听到在卢浮宫办展、办活动或办秀的时候,不要再以台湾之光的称号来歌功颂德,先查证这是什么活动,要不然真的会丢脸丢到国际。
借镜时尚产业先进大国,看看国外时尚产业专业评审的背景是什么? 英国时尚产业是由BFC英国时尚协会来运作推动,我们来看BFC支持新锐设计师的计划NEWGEN(New Generation)2019/2020的评审团成员,一组是专注在时装成衣(Ready to Wear,RTW),另一组专注在金工配件(Accessories),时尚大使Sarah Mower会负责领导时装成衣(RTW)的评审委员(Panel),英国鬼才帽子设计师Stephen Jones OBE和珠宝设计师(Fine jewellery)Stephen Webster MBE则带领另一批专业的金工配件评审团及其他配件专家进行评选。
我们来看2019年LVMH Prize初赛的专家评审团,背景是62位来自全球的时装行业专家组成,从时尚电商、买手店的创办人、经营者,到时尚媒体总编辑、美妆品牌总监、创业有成的时尚部落客、资深名模、服装品牌创办人暨造型师、精品品牌创意顾问、精品百货的经营高层及艺术总监等,就是没有纺织界,更没有文化、艺术界人士。
同样看首届《BoF China》大奖的评审委员会,由时装产业内的专业意见领袖组成:包含《BoF》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暨总编辑Imran Amed;同名品牌创始人暨创意总监Victoria Beckham;《BoF》时尚商业评论编辑顾问Tim Blanks;企业家、创意总监及时尚策画人陈冠希;时尚商业顾问、前纽约巴尼百货公司(Barneys)时装总监Julie Gilhart;时尚部落客Susie Bubble;Labelhood蕾虎创始人刘馨遐(Tasha Liu),前路威酩轩集团(LVMH)时装事业部主席暨首席执行官Pierre-Yves Roussel;中国女装设计师(Uma Wang)以及投资公司Yu Holdings创始人暨首席执行官余晚晚(Wendy Yu)。
一位在英国工作的朋友私下问了英国BFC工作人员,他们的产业会议,都是找业界专家来咨询及评审,不管是伦敦时装周、时尚奖或NEWGEN,除非要进行跨界合作或进行教育推动等,才会另开相关计划会议,BFC也有专责部门在负责推动,像是BFC教育基金会(BFC Education Foundation)、BFC时尚信托(BFC Fashion Trust)、时尚艺术基金会(Fashion Arts Foundation),但BFC最核心,还是推动英国时装品牌。
有一点较特别的,像是英国NEWGEN,甚至是时装周、时尚奖计划,不会找学校老师当评审,以避免出现老师若对自己学校学生给分较高,招来偏袒不公的非议。
台湾应借助国际知名专业人士专业角度,将产业带入国际
经济部工业局与台南市-合作的“braIN TAIWAN”计划,虽努力推动,但熟米兰设计周及长期在米兰发展的设计界朋友,私下感叹,设计界很小,很多事都可以事先问到,他们说:“米兰大学走道,不是很理想的展场空间,此外近年来,学生都会在那抗议,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为何策展单位及台南市-要选择那个地方?”
显然策展单位对米兰设计周国际脉动,掌握的讯息不是很足够。而二位意大利策展人,似乎没有提供这则重要讯息给台南市-,才会发生开幕走秀一团乱的情况。之后一些朋友也陆续传来唐草设计胡佑宗先生的脸书贴文:“很开心在米兰与台南相遇。可是这品质让我非常尴尬!”或许这是台南市-第一次在米兰策划,才会与设计界的期待有不小落差。

另外,这两位意大利策展人的专业背景,braIN TAIWAN官网似乎没特别公开介绍,他们是否曾在米兰设计周或其他设计周有特别的策展经验,新闻稿似乎也没有说明braIN TAIWAN台湾馆的两位国际策展人背景,透过网络搜寻,好像新闻讯息不多,或许他们是比较低调的人。其实国际设计周或是国际艺术双年展,不管是策展人或是品牌总监,都是最重要的行销主角。
之前Yii计划聘请荷兰楚格设计(Droog Design)品牌创办人Gijs Bakker先生担任国际品牌总监、胡佑宗先生担任国内顾问,Gijs Bakker在国际设计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其实是非常崇高,就让Yii计划在国际能见度上,加分许多。
经济部工业局既然想帮助台湾纺织厂优良面料,衷心建议,把3,000万台币的经费,投入结合Yii品牌计划,由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带领,结合优良纺织厂,让Yii品牌计划重回国际设计周及设计双年展示,不仅可以找回这个台湾有史以来在国际最具影响力及知名度的国家原生品牌计划的昔日光采,更重要是可以让台湾纺织厂的优质布料真正进入到家俱及家饰市场。
其实法国时尚设计权威杂志《L’OFFICIEL》出版之《2011-2012世界最佳之1,000件设计精品》一书中,曾把Yii与法国精品品牌Hermès并列,这是多么伟大的历史成就,台湾为何要放弃这个这么好的精品工艺计划,实在令人不解!

时装产业是极度专业行业,唯有走向专业分工,台湾才有机会 把场景拉到法国,看法国如何保护及推动高级订制服产业,法国官方高级订制服的保护及推行单位,法文名称是La 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对外正式英文名字是Haute Couture and Fashion Federation),简称FHCM。Haute Couture,中文大多被翻译为“高级订制服”,法国高订,规定非常严格。
可是“高级订制”(Haute Couture)一词,在全世界,常被滥用。
如同香槟酒(Champagne)一词,是法国-注册,只有法国香槟区的葡萄酒,才叫香槟酒,Haute Couture,是为保护法国高级订制服产业,目的是确保法国成为全球精品龙头的地位,其实Haute Couture也是法国才能使用的名词。
Haute Couture自1858年诞生,法国高级订制服已经有了近150年的历史,包含有几项重要规定:“在巴黎的工作室手工完成、工作室必须要有二十位的匠师及员工、一年要发表两季。只有符合标准的顶尖设计师才能使用受法律保护的“Haute Couture”标签。法国官方的Haute Couture高级订制服,目前正式会员也才有13个品牌,必须拥有纯正的法国血统,其他都是邀请的品牌,国际会员则是4个品牌,客座会员则是14个品牌,这些品牌在市场都要有一定成熟的品牌。
中国品牌,也只有郭培(Guo Pei)一个品牌入选法国官方高订公会,她会一夕爆红的主因,是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宴(Met Gala)红毯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歌手蕾哈娜(Rihanna)穿了她的“煎饼裙”。
法国-多重视时尚产业可以再举个例子与大家分享,2018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巴黎时装周期间,邀请世界顶级设计师到爱丽舍宫(Elysée Palace),试图颂扬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敦促受邀到场的世界时尚精英们包括Jean-Paul Gaultier,以其高跟鞋而闻名的Christian Louboutin以及Alexander McQueen创意总监Sarah Burton,“选择法国”(Choose France),可见法国-,上至总统,下至老百姓,多么重视法国时尚产业。
再谈个题外话,一年前曾看到有许多不专业的台湾媒体,把某位年轻设计师,直呼是法国官方的“巴黎高级订制专业委员会台湾大使”,并说台湾只有这一位设计师而已,是台湾之光,结果当时在业界闹出不少笑话,众人吓傻眼,直到最近还有媒体及友人在问,台湾媒体上写有一位法国官方高级订制公会的台湾大使,到底是不是真的?很多从欧美回来的友人直摇头,台湾媒体能不能多阅读一些国外时尚产业的讯息,专业一点,认真一点,再来报导。
为了避免还有人私下陆续再问这件事,所以科普说明一下,其实这位设计师加入的单位是中国去巴黎注册的高级订制服组织,名字为“中国高级订制专业委员会”(China New Couture Association,CNCA)。这组织最大的使命,是在全球100个城市,找100个大使,推动中国订制服产业的国际发展。撇开政治议题,对岸的确有心推动所谓的中国高级订制服,台湾-相关单位,是否也该加油了!
评审及咨询委员的产业专业素养,决定台湾时装产业未来的成败关键
2017年开始,不管是文化部长郑丽君及次长李连权,甚至部内同仁,铆足全力,努力在推动及整合时尚产业。但,文化部刚接手时尚产业运作,找什么人来给长官正确且专业产业知识,找什么人当文化部重大标案计划评审,评选出最专业的投标单位,就是关键中的关键,过往都是纺拓会推动台湾时尚相关计划,但成效很不理想,许多设计师宁愿出国也不想在台湾参加台北魅力展,而文化部又没有相关经验,如何找到对的人来帮忙,影响就大。
有人就说,2018年在新闻媒体上也可以看到台北时装周出现六大协会的Logo字样,不知道由何基础去评断是六大协会?有些根本听都没听过,完全是全新的单位,一位常跑四大时装周的资深时尚媒体人便直摇头说:“某种程度,台湾奇特的协会现象,感觉是产业乱象新来源,时尚产业若不好好定义什么是核心,未来只会更乱而已。”

一些身边资深时尚媒体工作者及产业工作者很纳闷,甚至开玩笑说,他们也想组退役时尚媒体协会、资深时尚造型师协会、资深模特儿协会、资深时尚摄影协会、资深时尚公关协会,顺便去拜会-高层,并进文化部或经济部当咨询委员,拿顾问头衔,既有车马费,在外也有好名声,也方便当民间企业的顾问,对他们目前的事业也会有帮助,而他们的时尚专业知识会更强,因为参与过很多国际时尚活动。
-整合不同单位是好事,也一定要多听产业不同的声音,广纳意见也是好事,但是资深前辈便建议,-要三思,人多嘴杂,一些单位只是考虑到自己单位是否有好的发展,甚至是个人利益,不是全盘为了产业好,甚至对产业非常陌生的,很多讲出来的话,很空泛,文化部的新政策方向,只会更乱而已,执行出来铁定四不像,受害的除了产业工作者,文化部也会被骂得臭头,吃力不讨好。
同样用30年前《中国时报》记者陈红挑战当时纺拓会一篇报导所下的标,“谁,是你的观众”,换个标,“谁,是你的评审及咨询委员”,来桃战-单位。
在国外不会看到Damien Hirst来评John Galliano,即使歌剧服设计也是服装,英国不会看到歌剧演员跑来给时装界建议伦敦时装周该怎么发展,英国文化艺术界也不会跑去指导时装产业如何发展。英国文化艺术工作者,更不敢随便给时尚产业意见,尤其商业运作及市场行销这块,会有自己的专业分寸,乱评或乱给建议,只是自取其辱,更可能被像Vivienne Westwood这种毒舌设计师,直接修理,若有看过《Westwood:庞克时尚教母》(Westwood: Punk, Icon, Activist)纪录片的人就知道。
一位资深设计师便说:“愈来愈多非业界及非专业的人来指导时装界,难道时尚产业是真的没有人才了吗?还需要愈来愈多的外行人及不具产业经验的人,进来指点及引领我们的产业方向?”他更接着说,我们会看到林怀民老师指导黄俊雄大师吗?会看到戴姿颖教练去教谢淑薇或詹咏然打网球吗?唱歌的,跑来教演戏。试问,金州勇士队教头Steve Kerr够资格去教导波士顿红袜怎么打棒球吗?GP500赛车手,敢给法拉利车队专业建议吗?
曾参与文化部相关时尚计划资深时装产业工作者直言:“-找了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或许想以跨界方式来讨论,并扩大咨询范围,避免被媒体攻击是小圈圈作决策,立意是好的,但也是本末倒置,市场商业运作及产业Know-How只有产业工作者才懂,非产业的人,懂产业现在发生什么事吗?”他更补充:“不是官大学问就大,时装周都没有去过,国内外重要时尚活动及展览,都没看过,Jil Sander、Susie Bubble、Winnie Harlow是谁都不知道,台湾有哪些年轻设计师在国际有什么好发展也不清楚,On schedule及Off schedule也不了解,上了日程表,有什么代表性,对他们而言好像没有什么意义,Wholesale及Retail的做法,也不分清楚,国内外有什么知名买手店也不懂,如何给有效建议。”
避免劣弊趋逐良弊,丰富经验产业资深工作者,是时候进来贡献自己的专业了 有人私下直言:“台湾时尚界是一个高度竞争,却又极度冷漠的产业,常自扫门前雪,当-没有投入资源,大声抱怨-不重视,当-投入资源,一些有经验的人又不愿进来协助,最后就给那些想抢资源的人,进来指导产业走向,产业不就被这些外行人及非业界人,牵着鼻子走,要怪谁。”
避免劣弊逐逐良弊,有经验的产业工作者,应多进入-重大计划给予正确建议,正确的产业知识愈多,-就会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方向。
其实有些人是不习惯或不想和-打交道,有位设计前辈曾说:“-常常是听归听,做归做,他们不是没给过意见,但-好像不当一回事,因为感觉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与作法了,而且他们想做的方式和国际走向又有极大落差,谈了也是白谈。”个人其实建议文化部长官们应多去看国外时装周或大型时尚活动,接触久了,就会知道业界说的什么是“High-End高质感的时装秀”了。
由于时尚的奢侈浪费刻板印象,本来就不易获得民间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即使现在文化部主动跳下来推动时尚产业,但目前时尚产业还是归经济部管辖,在未来,文化部长及次长一定会面临换人做的情况,目前难得遇到愿意与时尚产业工作者沟通的文化部长及次长,到时候真的换了新部长,对时尚产业推动不再那么热络,时尚产业工作者要后悔,就有点可惜了。
具市场成功经验且有影响力的前辈设计师,应出面带领时装产业往正确方向走
由于时尚产业目前没有大型NPO非营利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像是俱乐部或联谊会,-也只能以标案方式进行。而标案又陆续引起太令人心寒或吃惊的事,包含文化部去年台北时装周标案的截标日当天,出现攻击某一投标阵营并抹黑文化部长官的黑函,很多媒体甚至反对党立委都有收到,很像政治界的意图使人不当选的操作手法。再来就是最近一位资深秀导,在脸书为其时尚界好友发声,也是一些时尚圈朋友陆续传来这则讯息,陈述这位好友努力很久的经济部时尚旗舰计划,似乎被迫离开团队,是理念不合,还是什么情况,也只有双方当事人才知道,外人不得而知,这些事,在过往在没有经费的时代,几乎都不曾听过,原因不就是出在动则三千万以上的标案预算引起的一些争议,有人便说,没有钱的时候,谁乌时尚界,其实更多人忧心的,是时尚界会被这些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给毁了。
老实说,标案真的不是推动产业长久之计。
很多标案团队是临时成军,除非是专门靠标案为生的公司,团队成员可能会是老面孔,有些标案团队是使命导向而成立,但不少标案团队是利益导向而成立。主标公司依计划需求,找相关专业人士签合作意向书(MOU)投标帮忙,有些是执行团队成员,有些真的只是用来背书。标案合作意向书,有些是真的在进行团队合作,但很多时候只是签签样,找业界知名人士帮忙背书,壮大团队声势及让评审觉得团队看起来很专业而已。
得标公司的计划主持人,才是最终与-主管机关的沟通执行者,当得标者对什么是High Fashion(高端时尚)与业界想法有落差,-对国际时装周强调的High Fashion又不清楚时候,活动味道就容易跑掉。
时装周High Fashion,如同艺术博览会展出Fine Art(纯艺术)或是Contemporary art(当代艺术),只有业界的人才知道好与不好,而业界的人,包含买家。
一位旅美彩妆师分享一篇在对岸爆红,时尚界广为讨论的酸文:“全中国最可怕的时装周,终于出现了”,点名“中国某一省的国际文化时装周”,文中写出该时装周的一些时装秀,夹杂很多奇奇怪怪的文化艺术表演方式,包含民俗舞蹈、甚至辣妹脱衣舞。她说,问题点就是在什么是“文化时装周”。
Fashion的范畴虽然愈来愈大,但是不管四大时装周,甚至东京、首尔、柏林、上海时装周,全部都以品牌为活动核心项目,即使英国及韩国把Beauty产业纳入到时尚产业,Beauty还是依附着时装在走。
面临主席交棒的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CFDA),前后两任主席分别是Diane von Furstenberg和Tom Ford,两位都是知名服装设计师,而韩国首尔时装周主要推手韩国时尚设计师协会(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Korea,CFDK)主席李相奉(Lie Sang Bong),也是著名设计师,是纽约及巴黎时装周官方日程的常客,更在纽约及巴黎都有自己的门市,伦敦时装周主办单位英国时尚协会BFC主席,是全球知名Farfetch时尚电商策略长Stephanie Phair,至于在法国及意大利的更成熟市场,则是由精品集团来领导。
国际四大时尚协会主席,甚至韩国时尚设计师协会,都是自创服装品牌有经验的人或精品集团,来主导时尚产业。
其实很多人,包含一些-部门长官也衷心期盼,一些具有国际品牌市场经验,或是国内声望高的设计师,像夏姿(Shiatzy Chen)创办人王陈彩霞或Jamei Chen创办人陈季敏等前辈们,能够像李安、张艾嘉等电影前辈一样,出来带头整时尚品牌产业,并将经验分享给下一代。
个人更希望文化部能积极邀请吴季刚(Jason Wu)、王大仁(Alexander Wang),甚至是台湾土生土长,入选BoF 500,在国际时尚媒体最具声望的台湾时尚媒体人叶晓薇(Shaway Yeh),请这些国际级专业人士,回来指导或交流,切忌再和纺拓会一样,用纺织思维,引领台湾时尚界,才能避免走弯路,台湾时尚品牌,及台湾设计师,也才有机会真正走进国际,台湾时尚产业,才能得到真正健全且蓬勃的发展。
具有国际经验的民间人士,才能评选出最佳的投标单位,才有机会评选出哪些单位只是会画大饼,哪些单位是真的有仔细进行经费可行性评估,更重要才能评选出,什么是有质感且具专业的执行团队,而非擅长做热闹活动的执行团队,台湾时尚产业,也才有机会真正走入正轨。要不然,就只是在岛内玩开心的活动而已,只能由外行的评审,选出不专业的投标单位,最后也只能策画出自己觉得很国际,但业界及国外专业人士觉得四不像的本土时尚活动而已,就如同一些资深工作者直言:“不要让台北时装周,变成只是一个经费比较多的TIS台北魅力展。”
设计品牌时尚产业权责机关主导权归属错误,才是最大的产业乱象问题 最后,更重要一点,行政院长应召开跨部门会议,应学习时尚大国,尽速把文创产业15+1的设计品牌时尚产业权责机关主导权,归到文化部底下管辖。目前台湾时尚设计产业,是归经济部工业局化工组底下管理。
但,时尚设计品牌只是民生化工产品吗?
个人觉得是怪得可以的产业思维,所以当有年轻设计师面对某-单位委员提出的问题:“请问你如何证明,为何某某时装周,是四大时装周之一?”而感到生气及翻白眼的同时,我们更要翻自眼及生气的是,目前时尚产业,居然是-化工部门的人在管理?产业最大乱源祸首,不就是-的产业管理制度,出了致命的严重问题。
真的很想请教-官员,全球精品龙头LVMH集团老板Bernard Arnault,还有曾位居《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首富的快时尚Zara创办人阿曼西奥欧特嘉(Amancio Ortega),他们两个人是用民生化学用品在看待他们的事业吗?更想请教-官员,英美法义等四大时尚强国,是把Dior、Chanel等精品,当成化工产品吗?而我们台湾,也是把夏姿或其他设计师品牌甚至非设计师品牌,也是当成民生化工产品在看待吗?
其实,设计品牌时尚产业权责机关主导权归属错误,不就是产业专家定位问题的最大源头。
责任编辑:Ivana Yang 照片来源:LVMH、BFC、Shutterstock
本站推荐: 买得易 折扣信息 网上购物大全 买得易网 双鱼座 水瓶座 摩羯座 射手座 天蝎座 天秤座 买得易 买得易网 网上购物大全 双子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射手座 摩羯座 买得易 买得易网 折扣信息 双子座 狮子座 处女座 天秤座 摩羯座 水瓶座 双鱼座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9-05-08 11:11:00